四磨汤+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方便显效


  随着爱婴医院的建立,母乳喂养得到广泛普及,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母乳性黄疸般预后良好,但却并非绝对安全。
  为寻求简单方便的治疗方法,共用四磨汤联合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42例,并与蓝光治疗40例进行对照,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目的:观察四磨汤与思密达联合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
  方法:82例母乳性黄疸随机分为治疗组(n=42)与对照组(n=40),治疗组接受四磨汤加思密达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蓝光加鲁米那治疗。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分别为(42.15±11.32)μmol/L与(45.43±12.67)μmol/L,两组患儿治愈时间分别为(4.6±1.4)天与(4.2±1.3)天,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两组患儿均未见严重副作用。
  结论:四磨汤与思密达联合治疗母乳性黄疸治疗方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治疗结果:经治疗,两组患儿均全部治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第1天胆红素下降值较治疗组高(P<0.01),表明蓝光治疗第1天退黄速度较快,但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治愈时间两组无差异(P均>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母乳性黄疸总疗效相当。治疗组病例未见明显副作用。对照组有5例在光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皮疹,经暂停蓝光治疗后皮疹消失。
  [b]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及预后[/b]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早期推测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激素,它能竞争性抑制肝脏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使未结合胆红素(UCB)不能转化成结合胆红素,从而引起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国外有学者直接将孕-3(α),20(β)-二醇激素给新生儿每日口服并未引起黄疸,提示这一推测难以成立。另有学者认为母乳中过高非脂化脂肪酸可抑制肝细胞内的UDPGT,从而导致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而致黄疸,后也被否定。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新生儿小肠对胆红素重吸收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它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链,产生未结合胆红素,后者从小肠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引起黄疸。母乳中含有较高的β-GD,母乳喂养后大便中β-GD含量增加或活性增加,β-GD可很快使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肠道吸收,增加肠肝循环,从而产生母乳性黄疸。
  随着爱婴医院的建立,母乳喂养得到广泛推行,母乳性黄疸发生率有明显上升,我国青岛报道为19.9%。过去认为母乳喂养预后良好,不致引起胆红素脑病,但新近的报道认为母乳性黄疸并非绝对安全,多数专家认为如血清胆红素达到一定水平,特别是早产儿,不予以处理是不妥当的,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注意。
  [b]四磨汤与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与机制[/b]
  本组资料显示,用四磨汤加思密达治疗母乳黄疸,两组日均胆红素下降与治愈时间无差异(P均>0.05),表明其效果可以与蓝光治疗媲美。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治疗组患儿吃奶量较大,粪便多为黄色糊状,3~5次/d,但未见脱水,腹泻及其他副作用。
  思密达的主要成分为双八面体蒙脱石,具有层纺状结构与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细菌及产生的毒素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根据这一机制,我们选用思密达结合清除肠道未结合胆红素及β-GD,减少肠道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及肠黏膜对未结合胆红素的吸收。
  四磨汤为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木香、乌药、枳壳、槟榔等,具有顺气降逆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乌药、木香具有持续、温和的促进肠道蠕动和收缩的作用,枳壳可促进胃肠节律运动,改善肠道血液循环,促进排便,槟榔有拟胆碱样作用,能促进胃肠道上皮分解,加强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泄。两药合用,能促进肠道胆红素及β-GD的排泄,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达到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目的。
  本组资料表明:四磨汤([url]http://www.fuguantang.com/goods/2756.html[/url])、联合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肯定,可无需住院,不影响母乳喂养,方便易行,花费较低,未见副作用,治疗安全,适合在缺乏光疗设备的基层推行。

相关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