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口服液配合治疗科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系外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好发于老年人,约占颅内血肿的10%。本病起病隐袭,慢性发展,临床表现无特征,容易误诊。首选手术治疗,我科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配合中药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6o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口服液配合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制及疗效。

  方法:选择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均采用钻孔引流术,同时加用血府逐瘀12服液治疗。

  结果:18例术后有少量硬膜下积液和血肿,继续服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2个月后基本吸收。

  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配合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明显减少术后血肿残余,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慢性硬膜下血肿占颅内血肿的10%,多为轻微头部外伤致颅内缓慢出血形成血肿,外伤史常不明确,易误诊为其它病变。老年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颅脑间隙增大使脑在颅内活动度增大,增加了脑血管的易损性;桥静脉相对延长并充盈增加了桥静脉的易损性;而蛛网膜下腔的间隙增宽,导致微量的硬膜下出血难以制止、缓慢发展、反复渗出,最终形成较大血肿。所以老年患者在头部外伤后引起颅内小血管破裂,渗血积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2~3周后血肿形成包膜,腔内蛋白质分解、渗透压增高、脑脊液自蛛网膜下腔渗入血肿腔内,加上包膜新生毛细血管缓慢不断渗血,使血肿体积逐渐增大,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脑损害症状。

  常见手术方式为钻孔冲洗引流术,目的为排出血肿腔内积血阻断纤溶酶原作用和占位效应。传统的钻孔引流术虽然疗效很好,但需切开头皮,颅骨钻孔的直径为1cm。而微创穿刺引流术不需要切开患者头皮,仅为直径2mm的一次性针道损伤,较外科钻孔引流术创伤更小,患者的痛苦更轻,颅内积气少,手术也更方便快捷。

  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血肿复发,复发率为3.7%~38%。Okada的研究指出患者行单纯血肿引流术后复发率为5%,而血肿冲洗引流术后复发率为25%。我们观察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多见术后血肿腔内残留气体/液体较多者。多为血肿腔内血凝块或纤溶物质及纤维降解产物引流不彻底所致。Nakaguehi也认为影响血肿吸收和复发的主要因素为引流术后血肿腔内残留空气的量。气体在颅内张力增加,吸收缓慢,增加血肿复发的机率。钻单孔引流时引流管头的位置与血肿的复发亦有密切联系,引流管头位于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的复发率分别为5%、33%、38%、36%,说明引流管头置于额叶有利于积气的排出。

  血府逐瘀口服液是由桃仁、红花、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等组成,是中医传统理论中行气活血的代表方药。本品实际上是由传统名方桃红四物汤和四逆散加牛膝组成,其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养血和血;四逆散舒肝理气,以期气行血行,增强活血化瘀之功效;牛膝引血下行,给瘀血以出路。由此可见,本品不但活血化瘀功效显著,而且有祛邪不伤正、化瘀血又能养新血的特点,因此堪称活血化瘀的王道之品。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血府逐瘀口服液([url=http://www.fuguantang.com/goods/1523.html]http://www.fuguantang.com/goods/1523.html[/url])能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有舒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的功能;能改善血液的理化性质,调理凝血及抗凝血系统,防止血栓形成,能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及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可增强机体非特异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病灶局限化,降低急性炎症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我们认为血府逐瘀口服液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改善凝血机制,促进凝血,减少血液向硬膜下血肿包膜内渗透,同时血肿包膜内分解产物也可透过血肿包膜重新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减少血肿量,促进血肿吸收。而手术引流能迅速解除患者颅内压增高症状,所以两者配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明显减少术后血肿残余,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相关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