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武汉大学余洪刚教授对内镜精灵的研究,可以提高消化道癌症的生存率。

消化道癌症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肿瘤发病率前五位的是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肠癌,其余四位是除肺癌以外的消化道肿瘤。仅2020年,我国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就将达到136万,死亡人数将达到96万。

于洪刚(右一)带领团队用“内窥镜精灵”检查患者。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消化道肿瘤的良方,内镜检查是消化道肿瘤早期发现的重要手段。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于洪刚教授的研究成果,因其挤出效应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不仅经常出现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上,如GUT、内窥镜、GIE等。,更是引领了消化内镜行业的研究方向。

内镜检查对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统计显示,消化道肿瘤的5年生存率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点: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生存率在90%以上,而晚期患者的生存率不足25%。但内镜检查的质量和设备性能不够,操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导致早期肿瘤的诊断率较低。据一项数据显示,早期胃癌有20%-40%的患者被漏诊,结肠腺瘤的漏诊概率高达22%。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余洪刚教授从2017年开始与合作团队共同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降低胃镜操作时的盲区率。其中,他团队研究的重点项目是“内窥镜精灵”。这是国内首个集内镜质量控制和病灶诊断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医疗产品,能够实时动态检测患者,非常贴近临床特点。

要让“内镜精灵”准确高效地诊断疾病,需要掌握人体消化道的细节。于洪刚教授的R&D团队与测绘学院合作绘制了人体消化道“地形图”,并根据消化内镜诊疗标准确定了必须检查的“坐标点”。有了这个前提,“镜精灵”很快就展现出了它的优势。

它可以自动识别盲点,提醒医生尚未到达的检查部位,避免漏诊和诊断。消化道早期癌症识别准确率达到92%。研究表明,如果采用人工诊断,即使是专家级的名医,诊断的准确率也只有90%。甚至,一些新医生的诊断准确率只有81%。

去年12月,世界首届早期胃癌人机大赛在武汉拉开帷幕。作为内镜诊疗领域的权威比赛,来自全国17个省份的44支内镜医生队伍参加了本次比赛。据悉,这些参赛选手平均工龄为7年,平均胃镜操作量为1.3万,代表了国内该领域的最高水平。最终的结果让《内窥镜精灵》成为观众心中最闪亮的一颗星。在白光和染色放大下对高危胃病变的诊断中,“内镜Elf”的敏感性是第一位的。在判断胃癌的深度和分化程度方面,“内镜Elf”的表现与很多资深内镜医师相当,综合表现排名第三。

“内镜精灵”的出色表现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医疗机构的认可。截至2021年6月30日,已覆盖新疆、西藏350余家医疗机构;协助医师发现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2794例,节约治疗费用约8.382亿元。

截至目前,“内窥镜精灵”已申请发明专利30项,授权6项;已获三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三项欧洲ce认证,并于2021年1月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绿色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以“内窥镜精灵”为代表的中国AI消化内镜技术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还扬帆起航,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近年来,余洪刚教授应邀在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演讲,分享相关技术产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还多次举办人工智能消化内镜国际会议,与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展示中国技术和智慧。

相关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