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耳式耳机易致病:佩戴一小时细菌繁殖五倍

近日,南昌市民赵先生致电本报称,网上流传耳机是细菌的温床,一旦戴上耳机,耳朵里的空气难以流通,温度也随之升高,耳塞表面的细菌将因此快速繁殖,不利于耳朵健康。赵先生想知道,这个传言是否真实?为此,我们进行了下列实验:

多数市民从未清洗耳机

进行实验之前,记者在南昌街头对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很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使用耳机的频率也很高,但从未对耳机进行过清洗,“应该不会有多少细菌吧?”

市民张先生也表示,他从未清洗过耳塞,“反正耳塞是自己用,应该不会有多脏,所以觉得没必要。”不过,张先生也提出了疑问:“我若是要清理,应该如何清理才好呢?用清水还是专门的消毒液?”

类似的疑问,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多数市民当中都存在。只有少数市民表示,如果看到耳机上有脏东西,会用纸巾或湿巾擦拭,但也没有专门清洗的习惯。

入耳式耳机比耳塞式耳机更易藏细菌

实验道具:三副用过的耳机,单耳耳塞式为1号,双耳入耳式为2号,双耳耳塞式为3号。

实验工具:无菌生理盐水、灭菌吸管、无菌培养皿、医用灭菌棉签等

实验人员:南昌市西湖区疾控中心检验科应艳(注:本次实验结果仅对本次实验负责)

入耳式耳机可进入外耳道

记者将赵先生的三副耳机送到了西湖区疾控中心检验科,其中两副耳塞式耳机,使用时卡在内耳轮,并不会探入外耳道;而另一副入耳式耳机可以直接伸进外耳道,与耳道上的皮肤接触。到底哪种耳机藏匿的细菌更多?口说无凭,实验为证。

实验员应艳最先对1号耳机进行消毒,然后用棉签对耳机进行涂抹取样后,将棉签放进试管里,在试管中注入10毫升浓度为0.9%的无菌生理盐水,并进行振荡,这样可使棉签上的细菌均匀地混合在生理盐水中。之后,实验员从试管中取出1毫升溶液,倒在无菌平板上,再加入培养基。

而2号和3号耳机,在实验开始前,实验员将两副耳机的左耳均佩戴了一个小时,右耳则保持原状。之后,实验员对2号和3号耳机也进行了取样。在3副耳机全部取好样后,实验员将5只平板放进了36℃培养箱内进行细菌培养。

佩戴1小时细菌繁殖近5倍

经过48小时培养,记者看到,5只平板中有4只有了白色斑点。实验员解释,这是经过48小时培养后形成的菌落,有多少个菌落就有多少个白点。记者发现,唯一没有白点的是消毒后耳机上的采样。

之后,通过实验员计算发现,1号耳机无菌落;2号耳机左耳是佩戴1小时后的样品,菌落120个,右耳是无处理的耳机,菌落25个;而3号耳机左耳也是佩戴了1小时后的样品,菌落25个,而无处理的右耳菌落数是9个。由此可见,入耳式耳机比耳塞式耳机更易藏细菌。入耳式耳机在佩戴了一个小时后,细菌比之前繁殖了近5倍;而耳塞式耳机佩戴一个小时后,细菌比之前繁殖了近3倍。

实验员应艳表示,细菌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分裂时间一般20~30分钟。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佩戴了一个小时耳机,细菌最多繁殖近5倍,若是常年不洗就会加速细菌繁殖。

耳机长时期不清理小心患病

西湖区疾控中心检验科负责人表示,耳机长时间没有清洗会黏附许多细菌,千万不可轻视这些细菌,虽然大家总觉得很久没清洗耳机对身体也没多大影响,但这是因人而异的。当人体抵抗力好的时候,它们不会让人生病,若某个个体抵抗力下降,它们就会让人生病。所以,为了自身健康,还是要定期对耳机等贴身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并且,自己的耳机就是给自己使用,切勿给他人使用,以免生成更多的细菌。

至于清洗方法,该负责人表示,市民可用质量较好的湿巾消毒,也可用蘸有酒精的棉签擦拭,具体操作时根据耳机质量来选择消毒方法。

文章由福冠堂新特药在线(www.fuguantang.com)整理发布

相关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