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杂志发布了一项题为“1990年~2013年(基于240种死因的)全球、地区和国家的特定年龄和性别全死因以及特定疾病死亡率: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系统分析”的研究报告。该项研究由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HME)领导的国际研究人员联盟指导进行。其中,有关中国的研究格外突出:研究显示,中国最致命的疾病是脑卒中、局部缺血性心脏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日前,参与该研究的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江国虹教授和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胡国清教授,向媒体介绍了该研究所涉及的中国以及全球疾病负担的现状。
中国:疾控成效显著
上述研究显示,在中国,脑卒中、局部缺血性心脏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三种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2013年全部死亡人数的46%;道路伤害和脑卒中是造成15~49岁人群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2013年共导致267576人死亡;在70岁及以上人群中,脑卒中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导致儿童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则是先天畸形,2013年共造成50853名5岁以下儿童死亡。与1990年相比,2013年中国慢性肾病和老年痴呆症导致的死亡率分别上升了147%和121%。2013年肺癌导致的死亡率也比1990年增加了103%。研究还显示,某些疾病和伤害在男性和女性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死亡模式。例如在中国,脑卒中对男性的影响更加明显,2013年脑卒中造成1110239名男性死亡,810450名女性死亡。与之相比,糖尿病则造成了65797名女性死亡,男性死亡人数则是65409。
自1990年起,许多曾在中国造成大量死亡的疾病的死亡率都显示出了明显下降。“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和指导,对慢性病人进行科学和规范的治疗与管理,就能有效延缓慢病的发生和死亡。”江国虹教授举例,2013年,中国早产并发症的死亡率降低了87%,肺炎造成的死亡人数减少56%。而在1990年这两种疾病曾导致755570人死亡。23年后,它们导致的死亡人数减少了507074人。胡国清教授指出:“中国在降低疾病死亡率方面取得的进步,说明自1990年以来中国政府在疾病控制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准确估算疾病的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对于确定优先工作和评价卫生政策的效果至关重要。”
全球:人均寿命延长
上述研究得出的另一个可喜结果是,从全球来看,人们的平均寿命比1990年延长6.2岁,2013年的预期寿命提高到近72岁,女性的寿命延长(6.6岁)稍高于男性的寿命延长(5.8岁)。医疗卫生改善、生育减少以及全球年龄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全球预期寿命的增长。其中2013年,中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80岁,男性平均寿命为73.5岁。相比之下,1990年中国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0.2岁,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6岁。在研究所覆盖的188个国家或地区中,中国女性的预期寿命排名51,男性的预期寿命排名59。降低诸如麻疹和腹泻等疾病的死亡率方面全球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两种疾病在2013年的死亡率相比1990分别降低了83%和51%。胡国清教授认为,全球疾病负担课题组估算的数据,能为政府部门实施科学决策提供支持。